魏国官方网站|画家魏国|魏国作品|魏国花鸟 - 书画评论 - 浩沦
首  页  | 魏国简介 | 作品欣赏  | 艺术相册  | 学术品鉴  | 花鸟作品集  | 拍卖纪录  | 最新动态 | 媒体报道  | 友情链接  
  精品推荐
古意六尺四条屏
清风悠然
魏国作品《芙蓉鸳鸯》
魏国作品 秋园清趣
四条屏
魏国作品 石榴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评论 - 浩沦  

 修 得 真 身 画 外 功 ——解读抱朴斋主人魏国其人其

 一直推迟给魏国写文,今日提笔实属无奈。为什么迟迟不给他写,就是对他要求太高。等画艺达到一定境界,我想会有更高的人主动为他写文。

魏国是个职业画家,功力深厚、扎实,他天生的绘画天才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每次看他的画,我都会想到达芬奇那句名言:请画家们牢记,“如果你无法成为临摹自然界一切形态的万能人,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而如果你不对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进行观察,并将其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你也就无法成为万能人。”画家就是要分析构成“自然”的各类必要因素,并将结果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画家就是做这样的翻译员。

看他的画我又能想起塞尚曾经说:“我平生的夙愿就是和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我生存的意义就是用画笔诠释大自然的造化和法则。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的追求。大自然是永恒的存在,她有无穷的力量。和大自然相比,人类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这也许就是我眼里的魏国。

很少见魏国临摹各种版本的古人画册,他只是熟读、研磨。他说他的大脑里就是藏着上千万幅各种花草、鸟儿的生动形态,像电影镜头似的,每天都闪现。

魏国很谦虚,我想两个学期以来,他最大的变化是他的画面出现了清气,人也变得谦虚了。这种谦虚或许来自他灵魂的自我定位,或许是一个人对于世界有了客观认识之后才拥有的人生态度。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没有人可以自命他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完美的。

和魏国同学谈的最多是读书的问题。

读书对于笔者来说也是天大的话题。我想画家读书,更是当代美术界亟待认真探讨的问题。

在清华学画期间,让笔者最为堪忧的事情就是画家读书意识浅薄。他们积习就深、偏执、不屑一顾。纵观历史,古代画家多为文人,画中流露出的几乎全是浓郁的书卷气。记得美学家蒋孔阳曾说:“我是一个书生,百无一用。我唯一的用处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要增长知识,明辨是非,活跃思想,探寻真理,提高人的价值。

中国画既有生动可感的形象,又有深邃的哲理精神。不读哲学,怎么能提高画家的思辩能力,又怎么能使作品富有哲学意味。画家的天职是发现美、表现美,美学是知识链上重要一环。见我周遭同学,不知我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人的著作者多而有之。而在文学方面,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数不胜数,画家忙得从来不想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来陶冶性情,扩大自己的绘画题材。

作为一个画家,如果对中国美术史和世界艺术史不进行大致的了解,他会缺乏一种东西。如果一个画家能像画写生稿一样做一些读书笔记,会更有助于对所读内容加深印象和理解。笔者比较欣赏“学者型”画家,就是不仅在绘画方面有突出的成绩,而且要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自己的理论主张。

所谓文化修养,无非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道德标准的综合体现。没有好的人品,即使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创作出意境高深的艺术作品;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再好的作品也是空的,因为其人格内涵无处表达。

曾记得一次走过魏国的书桌,见他画出如此冲淡、清丽的画面,真是美得让人无法用笔描写。而他眼前堆放的乱七八糟赤红猪脸般的印章,看了之后也只能把他归为画匠品性。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这些“鬼哭狼嚎”般的清物,居然用塑料的饭盒来装。

我们中国的画家都怎么了,我们外表粗糙、不讲究也罢,心灵也这么粗糙吗?我们的古人,即使是落魄的文人、秀才,也非常注重自己的笔墨纸砚,古人追求的精神质量,是我们今人无法企及的。

然而,魏国的确是绘画天才,当然天才是用了百分之九十的勤奋所得。魏国不缺勤奋。据说,他十几岁开始练字、学画。用在这方面的时间每天要超过十几个小时。他从小习字,精通各种现代字的繁简体,只要拿给他一个字,他就会用正确的小篆和大篆体标准地书写出来,这样的功夫,在清华美院这个地方也实属少见。

魏国为人耿直,山东人的直爽、冷幽默,在他这里可见一斑。他画的花鸟,仿佛都是他的爱人、孩子,这些万灵之物经过他的手,立即在纸上有了生机和气息,那种“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的高古、自然,叫人内心进入一种佳境,内心会获得一种精神,那是一种“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的精神,魏国好像天生有这种精神安然支撑着。

当下画界“个人中心主义”思想猖獗,名利熏心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处心积虑地像小爬虫一样爬进各级美协,然后利用所掌握的媒体渠道进行过分宣传,魏国不然,他以画谋生,做得扎实。就像某亿万富翁,永远知道自己在贫寒时吃到的苹果滋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的确用自己的画笔水到渠成般地掌控自己的艺术未来。他不紧不慢,悠哉闲哉孕养他的春华秋实。

他的作品不像某些人涂抹几笔,本来水平很差,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狂妄自大。那种总认为自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将自己视为画界的“圣人”,在魏国这里没有任何体现。有些画家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对上惟命是从,对下惟我独尊,一副伪君子相,在魏国这里更没有看见;那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自吹自擂,从不想提高画技和修养,在魏国这里也没发现。

我想,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师。一个优秀的画家,肯定有不同寻常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人画了一辈子的画儿,却还不知道该表现什么。画家艺术水准的高低,并不全在于天生的才情,更在于画家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古代文士那种“见贤思齐”的品格,在当代画界早已“升级”为“见名思齐”和“见钱思齐”。浮躁的画家们如果再不踏实地读几本圣贤书,恐怕其艺术终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洞外壳。

和魏国多次谈到关于绘画与读书的关系,他总是虚心地听,他心里有强烈读书意识。我对他说,优秀作品产生的前提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极力追求。从写实到写意、从传统到现代,都离不开书卷气对笔墨的滋养。中国画的笔墨是饱含情感的笔墨。笔者已记不清哪位艺术大师这么说过:“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这个笔墨精神就是饱含感情和人文情怀抒写自己的心灵的声音。

中国好多大家在对画品和人品发表自己的态度时,不断把绘画放在其次。这说明他们忽视绘画吗?不是这样的。比如说齐白石人尽皆知他的画了得,但他却说自己“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吴冠中也自评说“诗文第一,画其次。”就连启功先生也说:“我的书法不如画,画不如鉴定。”这些大师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明明以书画名世,却把画外功夫摆在第一位,显示出学者的架势。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启示:读书,加强笔墨修养,提高境界,对于做一个学者式的画家是多么的必要。

京城的天地很大,魏国经常和别人说,要想学到真东西,提高自己的绘画眼界,必须让自己的双足踏实在京城之地。

我想他已经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了,在未来绘画创作道路上有了一些变化并出现令人欣喜的改观,那么魏国的艺术必是清气纯然,他的天地也必是前途朗朗。

我们衷心期待着!

 

 

 
鲁ICP备19042744号